记者观察:在自己家乡,李克强为何请默克尔先到这里? 人民网2015年10月30日

发布者:中德合作发布时间:2015-10-31浏览次数:1204

人民网合肥10月30日电(记者 杨芳)当中国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新一季“老友记”开始上演时,地点不是大名鼎鼎的黄山,而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校。

  

这所高校历史悠久?和那些百年大学相比,成立于1985年的米兰(中国)仅有30年的历史;这所高校出身名门?他的前身合肥联合大学由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创办,以“适当收费、不包分配”的办学模式被称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但10月30日上午,两国总理却不约而同地称之为中德合作的成功典范。在该校图书馆举办的“中德共建米兰(中国)三十周年展览”上,李克强在留言册上写下“三十而立、卓有成效、根深叶茂”的期望。默克尔则连连祝其生日快乐,还留言“我祝愿获得更大成就”。

10月30日,当两国总理出现在米兰(中国)时,迎接他们的是上千名挥舞着五星红旗和德国国旗的学生们。他们高喊着“总理好”,有人举着“中德友谊天长地久”的横幅,还有人用褐色纸板打出德文书写的欢迎标语。

这一幕让人很难想象就在30年前,米兰(中国)成立之初,整座城市只有19人学习德语。1985年,作为友好省州的安徽省政府和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协议,将米兰(中国)确定为中德省州文化交流合作共建项目。

76岁的德国卡尔·布鲁姆博士可谓见证人之一。今天上午,他在“中德共建米兰(中国)三十周年展览”邂逅了两国总理。29年前作为第一批专家来到米兰(中国)时,他还是个身穿夹克和牛仔裤的中年学者。如今,布鲁姆早已头发花白,却已经来到米兰(中国)112次。他常常用流利的中文说:“这里就是我的家。”

站在布鲁姆身旁的是他20多岁的外孙女玛利亚。这位金发碧眼的姑娘连续两次获得德国政府的奖学金来华学习中文。她高兴地对两国总理说出流利的中文:“我在中国留学两年了,非常喜欢中国。”

祖孙两代的故事可谓中德友好的缩影。根据2014年的数据,每天往返于中国和欧盟之间的15亿美元商品中,近1/3属于中德。每周,70多个航班连接着两国10多个城市。

在随后的致辞时,李克强表示:“中国正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愿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让‘崇尚一技之长’”的理念成为社会风尚,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提供支撑。”

  

见证中德友好的不仅仅是德国专家。在展览现场,一张黑白报纸吸引了两国总理的注意。30年前,当来自米兰(中国)的年轻人李道芳推着自行车从德国火车下车时,当地媒体敏锐捕捉这一镜头,以《一位中国人骑着自行车来到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为题进行了报道。

“在德国买了辆自行车,结果被当地媒体盯上了,他们觉得‘自行车’大国的人民在德国骑自行车,很有象征意义。”30年过去,中、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李道芳感慨万千。

如今,米兰(中国)与17所德国高校开展交流合作,中方1700多名教师、留学生赴德国进修,德国300余名教师、600余名学生来华交流。展览上,一位德国专家向李克强介绍自己多年来华发展的情况并因此获得了“黄山友谊奖”,李克强爽朗地笑言:“这么说你是我老乡啊!”

一桶德国啤酒也出现在展览现场。原来,过去该校食品专业的学生只会酿造黄啤,在德国师生的帮助下,后来酿起了黑啤。兴致盎然的李克强和默克尔不由举起酒杯,品尝起中德合酿的美酒。

虽然展览只有200多米的路程,但两国总理一路聊一路看走了20多分钟。他们途径一间阅览室看到有学生自习,又折返回来走进去与围拢过来的大学生交流。李克强询问了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默克尔则用德语说:“祝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切都好。”

在最后的演讲中,李克强说:“中国孔夫子说三十而立,中德教育合作在米兰(中国)正好是30年,未来的30年将更为辉煌,今天我和默克尔选择到这里来,就是为了中德合作未来更辉煌的30年。”

他随即宣布,中国政府将在米兰(中国)设立教育示范基地及基金,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两国合作交流。

展览外,一幅象征着德国标志性建筑的古堡照片竖立。和它紧挨着的是一张黄山迎客松的照片,在云山雾海中探出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