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中国)“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米兰(中国)教务处

 

学科专业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学校学术梯队、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水平、教育教学改革起着支撑作用。为推动米兰平台学科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使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能适应学校总体战略发展需要,特制定米兰(中国)2011-2015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也是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五年。学院升本后,将办学定位确定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并迅速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强化内涵建设上来,首要任务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优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

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本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我们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进行调研,了解产业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及时实施专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既体现方向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动态性,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形成了“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艺术协调发展”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体系。学校本科专业由“十一五”初的29个增加到43个,涉及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21个一级学科。

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开设专业导论课,由专业教授、业界专业人员担任讲授任务;为了让学生在相近或相关的专业岗位上,感受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前后增加认知实习学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变“重末端考试”为“重过程监控”,实施“N+2”考试考核制度;为了强化实践教学,进行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调整,工科专业比例由过去的不足20%调整到30-35%,其余专业由10%左右调整到20-25%,并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再创佳绩。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个,其他奖项13个。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5个、精品课程9门、教研项目2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重点学科、范实验实训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皆实现了零的突破。

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声誉。在招生方面,省内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了100%。省内考生录取最低分数线逐年提高,连续多年高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线20多分,2010年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线26分和29分。在就业方面,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2009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6.17%2010年就业率达到97.89%,位居全省前列。在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方面,获国家级奖励100多项,省级奖励200多项;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了2008北京奥运会男子重剑团体第四、世界青年锦标赛团体第三名、广州亚运会两银一铜的好成绩;在文化艺术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文化艺术奖项100个,其中,获全国第一、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级奖项4个。

师资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建设,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现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专业带头人44位。通过实施“硕博培养”工程和教师提升计划,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教师数量、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0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70%,其中博士生73人。具有高级职称者248人,占教师总数的35%。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培训、进修,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青年教师资助、奖励计划等多种措施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实施教师“实习实训计划”,强化了教师实践能力,现有双师型教师53人,占教师总数7.5%,有在企业任职经历教师1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16.5%

二、“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学科专业规划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不仅包括外部环境,也包括内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说,未来五年是我省、我市发展黄金期,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安徽省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合肥市全面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从内部环境来说,学校开展的应用型模式改革,初见成效,学生的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这些都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国家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安徽省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特点,实施分类管理、指导和服务。将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多元发展、特色办学。要支持一批具有较高办学水平或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进行重点建设,支持高等学校改革办学模式,重点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专门人才,综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合肥市明确表示支持米兰(中国)建设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校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安徽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市提出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要顺应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新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联动调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米兰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成

学校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有着二十多年的合作办学历史,“十一五”期间,学校利用和德国长期合作办学这一宝贵资源,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也为学校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学科专业布局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学科总体实力不强,科研能力较弱,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生产实际较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不快,教学质量工程建设、“N+2”过程考核、第二课堂教学等等系列教学改革发展还很不平衡,以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还需进一步推动,支撑学科建设的教学、科研条件急需改善,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团队凝聚力需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缺乏,高水平、高层次师资建设的任务还较为艰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学校“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规划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依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宏观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统筹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与人才强校的关系;统筹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基于学校现有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出、鼓励交叉”的原则,凝炼学科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术发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最优化,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一个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与地方经济互动、结构优化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两项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

三大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省级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建设、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建设。

四项任务:建设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重点学科或示范专业,培养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示范中心,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研究所(或中心),力争使学校的产学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科研项目与经费等各项科研指标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2、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应遵照“控制规模,适度发展,注重内涵,狠抓质量”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布局,适度增设一些新专业(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50个左右),以形成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专业体系。未来5年,学校专业建设的重心将转移到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在努力提高现有重点学科、重点(特色)基地建设水平的同时,力争国家级重点学科有所突破,再建5个省级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实训中心基地。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个。

2)学位建设

学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后五年,米兰平台的学位建设将继续坚持以学士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特别是要加强专业硕士点的建设。专业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科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类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经济建设中紧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专业硕士教育理论研究,探索专业硕士教育新途径。

3)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继续开展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特征和属性的理论研究以及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研究,深化应用型人才模式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打破过去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知识结构,以模块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全校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专业比例要占到专业总数的80%以上;在学制改革方面,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建立竞争与激励机制,积极实施学分制和主辅修制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出版一批能反映米兰平台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教材;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要根据学科与专业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努力打造6个左右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在此基础上争取建设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硕士生导师总数达到100-120人,培养1015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组建3-4个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竞争力强的高水平学术团队;选拔培养10名左右40岁以下青年科研创新带头人,设立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

5)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米兰平台实验室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加强实验室建设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建设的重点,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每年投资1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计划新建立实验室3-5个,校级示范实验中心4-6个,省级示范中心2-4个,围绕专业建设新建3-5个省内同类院校一流的实验室、研发基地;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与企业共建嵌入式实验室10-15个,并新建一批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将结合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突出重点,鼓励专业实验室的特色建设,保证学生专业实验和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并通过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校、院(系、部)两级管理、开放使用、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同时,继续开展“少台套、大循环”教学模式改革和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四、“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具体措施

学科专业规划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依据,以科学、务实、创新的精神做好规划,以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规划,不仅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做好全校学科专业总体布局,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一)积极开展调研,完善学科专业布局

为了做好学科专业布局工作,我们必须做到:一要对市场人才供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地方经济对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及应用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以此作为设置专业的主要依据;二要客观分析设置专业的必要性,分析学校自身条件的可行性,不仅要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进行分析,还要对专业的“热门”和“冷门”,“长线”和“短线”做出冷静的分析;既要分析毕业生的能力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也要分析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一线问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紧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学校服务地方水平。

(二)以“三大建设”为抓手,整体推动学科专业水平

学校将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硕士培养、省级应用型示范校建设”这“三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内涵和外延建设力度,整体提升学校学科专业水平。

1、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将按照《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实施方案》为依据,采取“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方式加以建设。在继续加强现有43个本科专业建设的同时,从基础设施、学科水平、专业、课程、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重点建设“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五个专业,力争将此五个专业建设成省级名牌,并以此为标准,带动其他各专业建设,从而促进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按照“边试点、边建设,先试点、再推广”的思路进行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学校从2010级开始,先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两专业加以试点,进行特殊培养,总结经验后,再在化学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进行试点,最后再推广到全校所有专业。

3、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学校将以教学、科研优势专业为先导,以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以教研设备资料建设为基础,逐年投入,分类指导,快速推进专业硕士点建设和专业硕士生培养工作,引导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学校将制定政策,鼓励教学单位承担专业硕士点建设,每个硕士点专项建设经费每年不少于50万元。同时也制定相应政策,加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激励教师承担硕士生导师工作。经过5年的建设,力争使承担硕士培养的专业达到10个,培养的硕士生达到360人左右。

(三)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课程体系设置,要打破原有的按学科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着眼学生能力培养,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重新组织教学结构,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方式和时间,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以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展专业能力分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剖析其能力构成,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要摒弃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实行课堂“双向互动”, 提高课堂活跃气氛。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灵活性, 形式的多样性,要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 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考核方面,继续实行“N+2”考试制度改革。

(四)坚持能力培养中心,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纠正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验证理论教学的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它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延续,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整合单一性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积极探索工程性、研究性和个性化实验。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开设与单一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与课程群相对应的实验课,以及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等三类实验课程;要继续探索“少台套、大循环”改革模式,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管理上,要继续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配备有工程背景的硕士生作为实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验开发和实验教学组织。

要继续坚持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道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结合。继续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与企业共同建设一批嵌入式实验室、工作室和研究院,将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合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人力资源支撑、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的实践、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继续鼓励和支持建立校级综合实习基地,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到同一个单位不同部门实习。

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室,尤其是新办专业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基础课实验室和示范中心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金工实习实训中心和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建设,建立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化学工程实训中心、生物工程实训中心、环境工程实训中心、先进机械加工过程实训中心、PCBSMT制作监测实训中心、软件工程能力实训平台、普通话训练中心的专业实验室建设。对新办专业如动画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建筑学专业给于优惠政策,优先投入,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能满足本科教学的实验室,保障新专业的教学需要。

(五)坚持“引进和培养”结合,加强“双能”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培养、引进、外聘、与企业联合实施“双挂”(教师进企业,企业进学校)等措施,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氛围。继续贯彻执行《米兰(中国)师德建设实施意见》、《米兰(中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通过各种宣传、会议、培训、评优评先等引导教师树立优良教风与校园文明新风,并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风气和局面。进一步增强“人才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把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将《米兰(中国)人才引智暂行规定》,《合肥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引智)及奖励工作实施办法》、《合肥学教师国内进修及攻读学位管理办法》落到实处,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硕博工程计划”,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继续实施教师“实习实训计划”,将一批高学历,又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以增加教师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让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生产一线对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可靠的信息。继续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通过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严格教育教学规范等激惩措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六)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学科专业建设管理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规范管理,保证建设质量逐年提高。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的规章制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学校对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突出特色与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出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继续实施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管理,明确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实行学科专业带头人目标责任制,建立一整套学科专业建设检查评估的制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

积极筹措资金,设立学科专业专项基金,突出对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基地)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新专业的支持力度,使优势学科、专业成为米兰平台学科、专业建设的品牌和支撑。完善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设立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取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的负责人予以重奖,充分调动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