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简介
|
发布时间:2011-12-12 浏览次数:2185 |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简介
三年来,联盟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思想共享——共同探讨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 为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联盟”建设,廓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路径,提高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水平和质量,“联盟”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共建。一方面组织深入学习与研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方面邀请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就“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及管理措施”、“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法探讨”等专题,分别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报告会,并组织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赴国内外考察。通过上述学习和调研,进一步学习、了解了德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机构设置和职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以及德国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先进理念等等。“联盟”还从中德高教现状比较分析入手,对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用科学大学运行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素、培养过程等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梳理。通过报告会和学习讨论,“联盟”成员对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类型,它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办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强调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实行动态调整;在知识体系构建上,以能力导向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要突出实践教学;在队伍建设上要强化“双能型” (教师教学能力和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教师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强调产学研结合等等。 二、资源共建——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一)共建专业。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加强专业建设更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核心竟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为了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联盟内高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为目标,以“形成统一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标准”为抓手,在联盟中开展专业建设工程。具体方案为:联盟内六所高校拿出各自专业举办历史较长、优势明显的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省级特色专业与其他院校进行深入的对口交流,建立专业合作平台。各单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共同讨论,相互补充,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建设思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目标,调整专业建设方法,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竞争力,并将专业建设同联盟合作可持续发展、安徽高教强省紧密结合。在建设过程中,各专业专家和学者认真讨论了专业对口合作交流的具体方案,制定了详细的专业对口交流计划,对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核心课程的确认、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师生的互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共建、实践教学观摩等等一系列活动内容都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间。在建设过程中,还商讨成立“专业建设标准和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小组,以保证合作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和执行力度的有效性。 (二)共同探讨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过去传统的以学科导向为主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重构以突出体现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经过讨论,联盟高校认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应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应将传统的 “哪些内容我要讲授”(以知识输入为导向),改变为“哪些能力应该是经过教学后学生要获取的”(以知识输出为导向),重新建构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联盟轮值主席单位还组织学习了模块化课程的内涵、框架结构等内容。在教材建设方面,大家认为过去各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学术型、研究型重点大学编写的,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知识的难度,都不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需要,因此,必须重新编写教材。从2009年8月开始,联盟14所高校的数学骨干教师坐在一起,成功地编写出一套《高等数学》教材。 (三)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机制。应用型本科人才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育人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也可以把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学校的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联盟高校全部试行“小学期制”改革,即把传统的一学年两个学期改为三个学期,增加一个每年7至8月的暑期学期,作为实践教学的小学期,让学生深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合作教学和辅修双专业实验等项目为内容,丰富体验教学形式,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同时,联盟高校还与科大讯飞、铜陵有色、西门子家电等企业联合发布“校企合作宣言”,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校企融合,强化产业指导,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不断提高和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共建师生互访平台。通过搭建“联盟”高校教师互访、学生交流的平台,教师开展经常性的互访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实习实训教学及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特色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并就科学编排教学计划,接纳“联盟”高校师生在联盟内进行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作出具体安排,从而优化配置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在“联盟”高校内进行整合,组建新的教学科研团队,促进现有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提升。 三、实现共赢——各高校利用“联盟”平台,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下移合作重心,建立适合安徽省情的院校合作体制机制,“联盟”建设进入良性循环,使各高校实现共赢,不仅一大批高校的专业、课程、实验室、基地等项目进入国家及省级质量工程立项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办学定位渐趋明晰。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办什么样的本科教育?如何办本科教育?是摆在每所学校面前的一个选择。在联盟建设之前,各校的建设思路上是不统一的,各校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的。联盟建立以后,通过联盟内部多次的交流、讨论,大家逐渐达成一个共识,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新”,不仅仅是指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比较短,不应当是时间观念上的“新”,而应该是新生事物,是内涵、本质、特色上的新。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穿新鞋走新路,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准定位,错位发展;作为地方院校,应该为丰富中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满足不同地方和区域发展需求,将学校定位确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下的去、用得上、过得硬”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建设初见成效。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14所高校中,有11所都是由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教师教育是其“老牌专业”。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单一的教师教育已不能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联盟建设,促使各学校对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市场人才供求情况进行调研,掌握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地方经济对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及应用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高校专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基本做到“热门”和“冷门”结合、“长线”和“短线”有机统一,紧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实施专业结构和布局动态调整,既体现专业方向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动态性,又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在内涵建设方面,通过联盟平台的推进,各校的专业实力大为增强,目前,联盟高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省级特色专业39个。 实现部分资源有效整合。借助联盟平台,通过充分整合有限的优势资源,以优势叠加的方式,在高校间实施开放合作办学,建立开放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体系,搭建统一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并共建、共享实验室和实践实习基地,接纳联盟内高校学生开展相关实习实训等,促进学科的深度融合和综合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强大的专业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联合打造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品牌。在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共建和开放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教师访教、学生访学活动,探索联盟内高校主辅修和双学位制,促进学生个性的拓展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获得政策支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安徽省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支持极为有限,14所高校结成联盟可以优化省域内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降低办学成本,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目前,安徽省教育厅已明确表示大力支持联盟建设,并在联盟高校内评选出5所应用型示范性高校和4所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立项单位加以建设。此外,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联合申报项目等方面也给予联盟倾斜。 安徽省应用型联盟由封闭办学、盲目求全、单打独斗,转变为开放合作、特色鲜明、抱团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可以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