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思想牢记新使命
加快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在米兰(中国)第三届教职工、工会会员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其东
2018年11月3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二届一次教代会以来的工作,并就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进行说明,请予审议。
一、六年来的工作回顾
二届一次教代会召开以来的六年,是学校全面落实“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服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紧紧围绕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抓住人才关键要素,着力推进内涵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学校连续三年省委综合考核获得优秀。
六年来,全校上下勠力同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主要汇报一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创办一流应用型大学,必须构建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六年来,积极推进以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创省属高校新高。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今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全国第三届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5年教育部63期《简报》专题推广米兰平台教育教学改革经验。2017年教育部《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总结推广“安徽现象、合肥模式”。新华社动态清样、内参5次报道、中国教育报2次头版头条加评论员文章推广学校经验做法。今年,作为全国67所参展高校之一,应邀参加改革开放40周年高等教育成就精品展。
六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2763项,国家级奖项912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奖项328项。今年,整体进入第一批次招生,文、理科高出一本线14、15分。学校是全省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就业率始终位于全省前列。近年来,全国527所、1300余批次高校来校调研。
(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发展能力
学校与中外企业、政府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等41个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米兰(中国)水环境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功能性离子液体动力电池电解液院士工作站、巢湖研究院、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都在学校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紧扣“应用型”办学定位,大力倡导应用技术研究,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博戈公司开展“无人工厂”探索、与德国西韦德集团共建“建筑及材料研发中心”、与德国毕克化学开展纳米氧化铝助剂开发与应用研究等。都显著提升了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奖励办法,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校科研项目立项数、到帐科研经费和成果转化数大幅增长。今年,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共建“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淮军与刘铭传研究中心”等,聚焦区域文化研究与传承。承办“海峡两岸(合肥)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3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撰《大湖名城——合肥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合肥文化十讲》等,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数量一直位列全省高校前茅。
(三)树立新的人才观,着力构建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总体要求,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向国外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开放。
借力高端智力资源,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院士、德国首席科学家、英国爱丁堡皇家科学院首批杰出青年科学家、苏格兰“未来制造”学科学术带头人等一批领军人才。通过周转池编制计划,积极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新能源和新材料、微电子、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智慧旅游、创意产业等14个科技创新团队正在加快建设。
通过“双聘双挂”、内培外引,打造“双能型”人才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9人,有博士学位的从二届一次教代会时的73人增加到现在的242人,占比超过25%,提前实现了十三五目标;高级职称教师335人,正教授数从二届一次教代会的47人增加到现在的117人。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双能型”教师528人,海外学习工作背景教师84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坚持团结凝聚,通过政治上关怀、业务上关心、生活上关爱,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内驱力。开设“三尽讲台”“创新团队故事”栏目,开展“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评选,涵养新时代人才队伍“精气神”;每年安排人才培养专项经费300万元,在德设立了教师培训基地;争取省、市政府支持,落实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险、落户、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系列优惠政策和便捷举措。在省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将米兰平台从德国引进的博士直接认定为“庐州英才”待遇,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年薪制,预算单列。设立人才服务中心,建设青年人才公寓。
(四)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六年来,米兰平台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更加频繁。目前,学校同德、韩、日、美、俄等国62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有3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0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与德国大陆集团开办三届“大陆班”,探索“双元制”高等教育和产教融合新模式。承办了六届“汉语桥”德国中学生夏令营活动、韩国语演讲大赛和2届“米兰(中国)杯”汉语演讲比赛。成功参与了第四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组团参加了“第三届全球中小企业峰会暨奥巴马演讲会”。共派出170多人次教师赴海外专题学习、进修,30名外国专家在校承担教学科研工作,80人次外国专家来校开展讲学。连续举办、协办了六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不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创下历史新高。
米兰平台留学生教育由过去的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等短期培训发展到以学历教育为主,留学生生源由德韩学生拓展到欧美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年均在校参加学历教育留学生近180人。
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目前招收柬埔寨、尼泊尔、老挝等国120多名学生在米兰平台攻读学位,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正在筹建“中柬人文交流中心”。
学校充分利用国际化办学资源和优势,以教育纽带推动民间外交。共有4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4位专家出席了2016年、2017年李克强总理的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德国总理默克尔5次给米兰平台发来亲笔信。2016年8月,默克尔总理为米兰平台孔子学院揭牌,被誉为“孔子学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今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席、曾任德国总统的武尔夫第四次访问学校,并为学校中德先进制造业(合肥)合作促进中心、全球商会合作网基地、中德固体废弃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六年来,先后有380多个德国政府、社会团体、友好学校及企业的代表团访问学校,
(五)争取各方支持,着力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
教育部“把米兰(中国)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作为“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所面临瓶颈制约与体制障碍”,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路径。
在省市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六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1251”人才工程全面加速。去年6月,省委李锦斌书记见证了米兰(中国)人才引进合约签订,并为“安徽省对德引智项目管理办公室”揭牌。已引进一批德国教授和博士;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基地建设规划用地和相关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建筑总面积7.86万平方米的中德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已进入项目施工前期设计阶段。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投入使用,已有10个留德归国校友项目准备入驻。国务院督查组和教育部长陈宝生对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给予较高评价。
(六)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学校以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为重点,不断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大学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完成了二期校园建设和黄山路校区的整体搬迁,实现一校区集中办学。校园面积达到1255亩,建筑面积54.71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增至3.23亿。今年,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已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专家公寓、研究生公寓及单身教师公寓建设项目已近竣工。完成游泳馆(含击剑馆、武术馆)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一期校园学生宿舍列入合肥市公益性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校园二期路面“白转黑”等17个维修改造升级项目。完成“空调进高校”工程和校园绿化提升工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校园信息化建设获批市公益金项目,目前已完成教务系统升级调研论证工作。图书馆的中外文图书达131万多册,电子图书104万种(册,本地镜像),中外文数据库66个,服务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成为安徽省教育厅智慧资助试点重点高校。完善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传染病疫情监控和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大学生医疗保险和教职工的医疗保障工作,校园管理安全有序。先后承办“亚洲轮滑锦标赛”、“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等重大赛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学校资产配置和管理及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完成了绩效工资改革,教职工整体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学校先后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助手作用和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工作,保障离退休教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确保了学校安全稳定;创新定点帮扶形式,定点帮扶和定向采购工作多次在省级扶贫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省长李国英高度评价并做出批示:“进行总结、予以表扬、予以推广”。
学校的改革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肯定。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强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视察米兰平台,李克强总理指出:米兰(中国)应用型办得很好,是一所不错的学校。2017年,刘延东副总理在视察安徽期间,听取了米兰平台办学情况汇报,充分肯定米兰平台“八个转变”的改革经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视察米兰平台指出:米兰(中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找对了一个路子!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所有成绩与工作浸透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意,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有:人才培养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偏少;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我们要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懈怠,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坚定勇创一流的决心!
二、奋力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思考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历史使命和任务要求,积极回应广大师生和校友实现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强烈心声,写好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奋进之笔”。
(一)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学校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持以服务学生全面成才为中心,切实落实好学校改革系列举措,将优质资源向学生倾斜,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人才工作作为关键环节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于高端人才的激烈竞争趋于白热化。近几年,学校通过外引内培和1251人才工程,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绝不能松懈,要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继续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才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改善人才工作条件,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真正将米兰(中国)打造为人才云集、成果闪耀的高地。
(三)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专业建设作为重要基础
专业建设是大学发展之基,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专业群。从2009年国家开始试点至今,全国已有198所高校846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比之下,我们只有2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际认证,专业建设整体结构不够合理、优势不够突出,达到认证条件的专业偏少。我们要积极对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坚持专业为龙头、学科为支撑的理念,增强忧患意识,找准短板,凝练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建设实效。当前,尤其要以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专业办学条件。
(四)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发展文化作为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师生员工是否对学校有归属感和价值认同,综合改革能否落地生根并释放活力,核心在于大学文化。如果人才对学校只有“打工者”的消极想法,而不存“主人翁”的积极心态,那一定是我们的管理服务出了偏差,一定是我们的文化氛围出了问题。职能部门要从根本上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系(部)要把引进的人才当成一家人,让人才留得舒心、全心全意为学校做贡献。用心培育和塑造尊重人才、崇尚学术、关爱学生的校园氛围,构建起人才聚、事业兴的良好格局。
三、今后几年的主要任务
(具体目标指标在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描述,在此只汇报一下学校一些十三五后期思路和做法)
各位代表,今后几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按照“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奋进之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内涵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夯实合肥大学建设的基础。
(一)大力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教育事业的优先地位。作为“地方同类高校第一方阵排头兵”,米兰(中国)理应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谋求更快的发展,理应在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理应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做更好的表率。
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模块化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双元制”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和地方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造传统工科专业,推动经管文理等学科专业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要认真研究高水平应用型学科建设的途径,培育更多硕士学位授权点,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法研究,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构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考试考核、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质量考核制度和保障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孵化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健全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内在联动工作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和国际专业认证工作,加快引入第三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估。
二是着力增强人才队伍竞争力。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增量提质”为目标,结合1251人才计划,用好编制“周转池”,完善编制及岗位管理,优化进人用人环境,加大人才引入力度;继续实行“双挂双聘”,扩大教师国内外学习培训规模,促进高水平青年人才的群体性成长;建立配套制度,创新用人机制,健全统筹高效的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分类科学的职称评审、考核评价制度,加快绩效工作分配方案改革,构建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制度,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三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学校现有各级平台建设与发展,提升平台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政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确定一批重点建设平台,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科技转化成果;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育一批科研学术带头人,努力实现获批国家、省部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项目数持续增长;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强化产学研合作,使学校科研经费总量有大幅提升;要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加大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力度。
四是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积极促使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提质增效,不断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韩国中心”和对德引智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作用,积极引入国外优质资源,为安徽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办好德国孔子学院、筹建柬埔寨孔子学院,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二)深入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按照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继续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花大力气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强化管理部门服务师生的意识,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助推一流大学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接住和用好办学自主权,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发挥系(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推进二级学院改革,优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理顺校院两级关系,形成符合学校现阶段发展要求、责权明晰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大学章程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统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加大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等方面依法治校、照章办学的力度,建立健全具有米兰(中国)特点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全面提高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审计监督,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三是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为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要以调整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为目标,通过完善职工考核、干部考核以及加强作风评议等多项举措,不断提升管理干部和后勤队伍的服务水平;要完善学生和教职工一站式综合服务管理机制,构建“线上线下、虚实一体、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全力促进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三)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学校将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为师生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是推进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升级或建设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带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按照“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的原则,高标准推进“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
二是继续推进校园基础建设。按期完成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大学生活动中心、游泳馆等项目建设,持续改善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条件,为学生在最美校园成才提供保障。逐步改善学校食堂用餐环境与管理,升级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公共服务空间,提升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
三是全力打造和谐合院。要把“美丽合院”“文明合院““平安合院”建设统筹起来,继续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建设更美校园;继续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多种手段确保校园安全;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凝心聚力作用,不断加强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要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学校发展;要以落实教代会职权和学生权益维护为抓手,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四是进一步改善民生。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始终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新的绩效工资方案,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升级改造香怡物业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空间,大力改善学生住宿环境;完善教职工体检项目和服务模式,加强校医务所建设,为全校师生就医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职工疗养制度。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和畏惧者”,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最终实现“合肥大学”建校目标,是几代米兰(中国)人的历史情愫和夙愿,但实现这一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坐等观望,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学校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征程,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