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上)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4-02-16浏览次数:193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它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目标,“慎独正己”的修身方法,“平政爱民”的施政纲领,“以义为利”的价值取向,不仅对古代的廉政建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内圣外王”的理想目标与当代廉政建设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人只有首先树立起崇高的理想目标,其行动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澎湃的动力,其人生才不至于坠入腐败堕落的深渊。

 

  《大学》开篇就通过“三纲领”点明了其追求的最高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使命在于发扬正大光明的品格,使人人都能够革故纳新,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大学》之所以在文章伊始就先确立其目标,是因为它认为人贵在“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朱熹注说:“止,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道人生应最终达至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意宁静,情性安和,进而才能思虑精详,处事得当。

 

  “止于至善”的最高目标明确了之后,如何才能得以实现呢?《大学》认为,最高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进一步又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条目”是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统一整体,它十分集中又极其精辟地体现了儒学“内圣外王”的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条目讲的是通过不断加强个人学问、道德方面的修养,进入“内圣”境界的修身过程和方法。修身为中心环节。齐家、治国、平天下三条目是“修身”的自然延伸,修身达至“内圣”的道德境界之后,《大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外王”的政治目标。由此可见,“内圣”是“外王”的前提条件,“外王”是“内圣”的最终归属。“大学之道”也就是“修己治人”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目标,也是儒家所一贯提倡的。这一思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对我国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首先,当前的廉政建设应注重对干部进行立志教育,立长远之志、崇高之志,这样才会“不畏浮云遮望眼”,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正确的把握。从目前一些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看,无论他们的问题最终出在哪个方面,其基点都是个人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因此,今天的为政者在理想信念的问题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应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抵御腐败的最坚强的精神力量。

 

  其次,当前的廉政建设仍应注重对传统的“内圣外王”思想的发挥。今天的为政者应继承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把自身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统一起来。一方面为政者应有达至“内圣” 的修养意识,积极地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来“格物、致知”,通过思想政治学习以“诚意、正心”,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使自己具备仁爱、博大的胸怀,在得失、利害之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另一方面为政者又要有“外王”的责任心,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有亲民为民的情怀。为政者一旦接受人民的托付,就要敢于并且乐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把远大理想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顺民意,谋民利,排民忧,解民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力为社会奉献,做一个新时期的“内圣外王”型的官员。

 

  “慎独正己”的修身方法与当代廉政建设

 

  《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为政者做好自我修身,对推进廉政建设的展开是大有裨益的。其中,《大学》中的“慎独”、“正己”的修身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慎独”是《大学》中涉及的一个很重要的修身方法,能否坚持“慎独”,是衡量人们修身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尺。在《大学》中“慎独”是与“诚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说君子做事情要发自肺腑、真心实意,不能仅仅是为了演戏给别人看,从而骗己骗人。“慎独”的基点是求之于内的,功夫重在“隐”和“微”上,注重的是对修身主体精神深处的改造,所以君子必须自觉地向内寻求,加强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把从善作为自身内在的需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表里如一地去扬善行善。

 

  “正己”是《大学》讲到的又一重要的修身方法。“正己”就是要求修身主体严于律己,带头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坚持以身作则,这在《大学》中被称为“?e矩之道”:“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e矩之道也。”为官的尊敬年老的,人民就会学着孝顺父母;为官的礼敬年长的,人民就会学着恭顺兄长;为官的体恤孤寡,人民就不会想到去谋反。此外,《大学》中还讲道:“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君子先要求自己做好,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好;自己没有毛病,才能去指正别人。自己不能将心比心,却能让人心悦诚服,没有这种事情。这些论述,把正人先正己、上行下效的道理讲得非常透彻,值得我们深思。

 

  近些年来,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慎独”是为官之人保持清正廉洁的关键一环。当前,有些干部被拉拢下水,陷入贪污腐败的深渊,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坚持做到“慎独”,其在私下索贿、受贿之时,自认为密不透风、无人知晓,所以贪欲越来越膨胀,胆子越来越大,直至东窗事发。先贤们已经告诫了为官者,不仅要在社会生活和公共场合中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而且要坚持做到“慎独”,在私人生活领域中,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能谨守道德法律原则,不迷恋低级的趣味,不做有昧良心的事情,不进行无原则的交易,时刻保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同时,“正己”的修身方法也给我们以启示,在当前的廉政建设中,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应由上而下地进行,首先要端正各级领导干部的政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德。凡是要求群众做的,领导干部带头先做;凡是禁止群众做的,领导干部带头不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群众都会看在眼里,因而也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了,上行下效,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为政者要发挥积极的表率作用,坚持以身作则,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时刻对权力、金钱与美色的诱惑保持高度警惕,给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带出一个好的风气,构筑反对腐败的牢固防线。(唐明贵周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