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中国) 邵一江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院党委的统一部署,我们接受了编制 2006 —— 2010 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任务,在编制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十六世纪以来社会的工业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明的重要载体以及教育水平的标志,从一开始就具有文化传承和知识创造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属于社会的高层次需要,因而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美国学者把校园文化界定为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种族、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为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与框架的一种模式。国内的学者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自由生活、工作和学习于其中的师生员工历史形成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上的具体化。从文化形态上看,校园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由于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同时还由于各院校校园文化主题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不管校园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如何具有多元性,我国高校的性质以及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具有主导性。第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高校是一个科学与学术空气较浓的氛围,高校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极富知识与智慧,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校园文化的主题还具有精神境界较高、思想敏锐的特点,故校园文化的构建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第三,稳定性和可塑性相结合。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必然带有这所学校特定条件下的历史价值。同时,校园文化不仅因为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和人格都具有可变性,更因为它要受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职能的支配,还有教育者对其施加的影响。第四,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校园文化及其特定的创造环境、创造主题、创造途径以及创造成果,形成了区别于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独立的体系。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该《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二是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三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四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设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我们在制定规划时,自始自终都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自身特点、学科、地域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优势,进而围绕着主要任务来进行的。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易出现的问题
在制定规划以前,我们对一些高校做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 .从校园文化特色角度看,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未显示出各自的特色。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又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科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根源所在。就当前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看,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这将不利于各学校最终形成具有普遍影响、校园师生共享的文化。
2 .从校园文化建设操作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继承性的问题。由于缺少整体规划,虽然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但活动缺乏系统性、延续性的问题十分明显,往往表现为因人而易,缺少传承。
3 .从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来看,随着高校投入的不断增加,各学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均增大了投入,新建、扩建了一批图书馆、实验楼、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使得物质文化的建设缺乏明晰的目标。如有的高校虽然斥资建造了各种雕塑,但是缺乏对雕塑文化含义的探讨和宣传,没有展现出物质文化设施的精神意义。
4 .从社会环境来看,有许多负面因素形成干扰。如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尤其是校园周围的网吧、歌舞厅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
四、如何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组织管理机构、体制形式、建设者个体和环境等诸多因素。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这一系统朝着 统一、有序、可控、高效 的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1 .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虽然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但主要表现为知识文化活动频繁,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这类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削弱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高校党委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2 .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高校一样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只有全体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应负有的责任,才能在教学、管理、科研等项工作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3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一般来讲,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行为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底层次,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必须要在规范全体师生员工行为的同时体现出精神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文化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活动中开展,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建设;以校园优秀传统和文化为特色,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以美化、绿化和优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活动为载体,成为对全体师生施行的养成教育;还应积极参与地方企业、校际间的文化、教育和学术交流,强化校园文化对外辐射功能。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积极创造并展现多样性,又要突出弘扬主旋律,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丰富而深刻,从而实现育人目标,促进高校的全面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张书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对策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11 期
3、 田建安: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坛》 2004 年第 9 期
4、 胡 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教育报》 2001 年 8 月 22 日
5、 郝建东:在马克思注意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中国轻工教育》 2004 年第 3 期
作者简介:
邵一江( 1962 , 11 ——)男,副教授,米兰(中国)宣传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