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简介

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创建于1980年,是最早与德国高校合作共建,也是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院之一。学院坚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为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学科、专业概况

  学院拥有硕士和学士二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以及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两个授权,已形成了区域优势明显、目标明确的材料保护与安全、材料化工与环保、新能源材料与技术三个特色方向。现有化学工程系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分别设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2本科专业,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22年获批)3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和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率先在全校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能源化学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均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与德国企业以及区域重点企业开展深度双元制本科合作办学和研究生培养,与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池技术方向大众班,也是米兰平台大众学院重点打造的本科专业之一。

 

     

二、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正高职称23人,副高职称27人,硕士生导师43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9%,形成了高学历教师比例大、具有海外经历的青年教师比重大的格局特点。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安徽省和合肥市各类人才9人,分别荣获安徽省百人计划、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省级教坛新秀、安徽省杰出青年、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安徽省以及合肥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其中中国非金属矿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无机盐工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1

三、教研、科研概况 

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设施以及功能齐备的科研实验室。现有安徽省绿色涂料高性能助剂工程研究中心,建有特色鲜明的先进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膜材料与膜过程2校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化工工程师之家、工程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实验室。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安徽省特支计划项目3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7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在Angew.Chem. Int. Ed.Adv. Sci.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等9部;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10项,中国非金属矿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行业奖5项。现有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重点学科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各1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以及1校级双带头人工作室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建有《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知名学府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同时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具有良好的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人才培养

学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以培养一流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为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支柱产业和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安徽省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59人,硕士生263人。学院注重依托专业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拼搏意识等,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00余项,获得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在内的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24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等奖项30余项,在安徽省高校中居于前列。学院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升学深造渠道,本科生年均综合就业率超过96%,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年均超过20%,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四十余载砥砺前行,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已形成了务实、拼搏、创新的团队精神,在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今后,学院将始终坚守初心,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聚焦中德教育合作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踔厉奋发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咨询电话:0551-62158359
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及特色:本专业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技术发展的需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现代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在化工相关领域从事化工生产、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化工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现为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设置了化工分离、精细化工、材料化工和节能技术四个专业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
  毕业生发展方向:毕业生可在化工、能源、医药、食品及环境等化工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研发、销售、服务或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近四十年来已向国内大型国有化工厂化工设计研究院以及医药公司等化工相关单位输送了2000余名化工专业人才,大部分已成为我省化工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能源化学工程(本科)   咨询电话:0551-62158359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及特色: 本专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围绕安徽十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对能源化学工程师的迫切需求培养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解决能源化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胜任能源化工相关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研究、开发、设计、服务、销售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人才专业注重传授新能源材料开发以及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涵盖三大能源(石油、煤和天然气)、新电池材料开发技术以及能源催化技术。本专业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目前设置了能源催化、生物资源利用技术、材料保护与节能三个专业方向;同时与国内外企业如德国毕克化学、国轩高科等企业形成深度产教融合,注重养成学生S.H.E.理念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发展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能源、化工、材料、环保及相关工程技术与设计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艺设计、能源管理、企业管理与产品销售等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就业率位于学校前列此外,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  咨询电话:0551-62158393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及特色:本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立足合肥,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坚持新工科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培养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能够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智能建筑、先进陶瓷和特种玻璃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借鉴德国双元制工程教育模式与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合作设立大众,实现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融合发展;同时与京东方中国建材、中国巨石合肥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500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两者间的无缝衔接

毕业生发展方向:毕业生可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事业政府机关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经营、销售、管理、规划等方面工作;同时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咨询电话:0551-62158393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及特色:本专业是米兰平台新增设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需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安徽省乃至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备新能源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等环节的实验技能以及新能源产品与器件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拥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习惯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专业聚焦新能源与新材料,开设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工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材料与技术等核心课程,以满足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已与大众集团、国轩高科知名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创建“大众班”“国轩班”等特色实验班,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优秀人才赋能产业发展。

毕业生发展方向:本专业契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毕业生可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电力、航天航空、信息、交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我省重点发展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返回原图
/